课堂上,他风趣潇洒、旁征博引,学界大家风范令人景仰;课堂下,他谦逊严谨、和蔼可亲,温厚长者形象平易近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春学在三尺讲台耕耘三十余载,润心启智培育桃李,取得丰硕教学科研成果。
把“中国故事”生动融入课堂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杨春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解读中国改革的历程和实践,以“中国命题”和“中国故事”为主线,带领学生加强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解,教导学生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教学好比讲故事,讲好中国的经济学故事并不容易,如何让学生真正接纳吸收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为本科生讲授“外国经济思想史”课程时,杨春学旁征博引,通过追溯经济学的“前世今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阔专业视野。
“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史,既能为现实找到历史的源头,也能为历史找到现实的落脚。这犹如硬币的两面,只有体验到现实跳动的脉搏,才能真切地理解思想史的根源历史;只有理解思想史的‘现在时’,才能洞察它的‘过去时’。”杨春学形象的比喻,让同学们快速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历史意义。
202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本科生梅凌说:“杨老师用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事例,从经济学的专业角度和高度深入浅出地分析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将‘中国故事’融入课堂,让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模型生动起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培养我们的家国情怀。”
对于硕士研究生,杨春学将“经济学与方法论”课程的课堂核心放在夯实基础研究上,通过对重大问题上各种学术观点的比较,让同学们逐渐理解背后的经济哲学和伦理学基础的差异。对于博士研究生,杨春学则有着更高的要求,强调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时,着重于如何分析、讨论和提炼各个重大领域的“中国命题”。他指出:“这种命题必须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但又必须超越具体的事实,使之升华到理论。”
杨春学很喜欢与学生们进行讨论,他认为这是让难懂理论成为“有趣”学问的重要途径。当思维产生强烈碰撞时,生龙活虎的课堂氛围就冲淡了知识的晦涩难懂。“在讨论中我和学生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这样的‘火花’其实更有意义。有一次,学生问我如何实现精神共同富裕?其实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能有学生提出来,我既惊喜也感慨,意识到自己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理论知识。”
在多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杨春学坚持立德树人,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理念,用信念、追求和行为去影响学生正确地看待世界。
刚参加工作不久,经济学院辅导员王帆就听到关于杨春学的一个故事。“2020年,杨老师因为右肩受伤悬挂绷带,但他坚持用左手写板书,以洪亮的声音完成授课。我们清楚地看到他脸上因疼痛而浸出的汗珠,师德风范让大家特别感动。”
“记得初见时,杨老师随和幽默的言语、亲切爽朗的笑容,一下子就消除了我刚入学时的不安。每次和杨老师沟通,他都会关心我们近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认真倾听我们的想法,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在我们选择工作单位时,他认真分析,提供建设性意见,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要勤奋刻苦,更要实干与感恩,谆谆教诲让我铭记于心。”2024届硕士毕业生许妍回忆。
杨春学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潜能,给予学生充分的选题和方向自由。他的一个研究生介绍,每周一下午,大家都会等杨老师下课后利用休息时间共同探讨论文,他总是孜孜不倦地为学生的论文提出指导性意见,常常一讨论就是一两个小时。他还会花费大量精力为学生寻找相关文献,并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的论文更加完善。
甘为人梯,引领学术传承与创新
在学术上,杨春学持续开展深入研究,研究方向涵盖欧美经济思想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有《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突破思想瓶颈——改革40年的政治经济学》等十余部学术专著,编译《甲骨文丛书·美国经济评论百年经典论文》《公共选择理论》等多部经典文献,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连续12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奖项。
他不仅在科研领域潜心研究、成果丰硕,更以甘为人梯的精神倾囊相授,倾心传授经验,引领青年教师在科研道路上逐光奋进,成为学术传承与创新的引领者。
言传身教,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机会,为经济学院培养更多人才,是杨春学备受赞誉的特质。“荣誉使人奋进,让青年教师获得荣誉,更能激发他们创造性的生产力,优秀先给年轻人,我做‘梯子’就好。”杨春学以学科带头人的身份致力于推动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曾带领经济学院获批经济学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和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为2024年学校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成功获批作出贡献。
在杨春学看来,团队的成功和薪火相传的使命感,要比个人的荣耀来得更震撼、更真实。做一把具有奉献精神的“梯子”,推动新一代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发展,助力学院乃至学校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让他倍感欣慰和自豪。对他来说,嘉奖和荣誉只是一种激励和阶段性的肯定,完成好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使命,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才是他毕生的心血所在和追求。
完成授课,杨春学意犹未尽地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介绍起自己的讲课经验。“上课,能站着就不要坐着,站着讲课是对课堂的尊重,也是教师的修养。不能枯燥地念课件,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好。”说话间走到楼下,他背着双肩包与后辈挥手告别,继续奔向教书育人、潜心科研的师者之路。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张佳宁